近日,京东集团和上海普陀共同完成了一个简短的仪式。双方代表签字、握手、交换协议,标志着京东智联云数字经济产业中心项目正式落户普陀。然而,这次签约距离双方初次接洽,不过数月,从相识到携手,进展之快让参与者和见证者直呼意想不到。


往常,一家互联网科技巨头的核心业务板块落地需经过漫长的考察、谈判。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360、京东、北京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企业蜂拥至普陀“安营扎寨”,其中最快落地的360上海大安全总部暨华东区域总部,从政企双方第一次接洽,到项目签约,仅用了97天,也创下了360集团新设项目落地的最快纪录。


普陀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能在短时间里抓住企业的“心”?答案藏在这几个招商故事里——

普陀城区俯瞰图



跨前担当

为企业发展注入创意



今年5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旗下数字农业供应链中心落户普陀。这并非阿里与普陀的第一次合作,早在2018年阿里宣布收购普陀一手培育起来的“饿了么”项目时,双方就打过交道。去年5月20日,饿了么摇身一变成了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继续深耕普陀。双方也同步签订了合作备忘录,阿里明确规划新的项目板块时,将考虑在普陀落地。


时隔一年,当双方兑现了彼此承诺,再次站上签约台时,还是引来不小的关注度,人们好奇,为何阿里要一再投资普陀?


去年下半年,阿里在几经考察后,将目光聚焦在了位于普陀区西北保税物流园区的一片空地上。这里地处长三角前沿阵地,且多年来未经开发。得知企业有投资意愿,普陀区投促办派项目推进科科长徐挺第一时间跟进。


西北保税物流园区


“当时企业并没有想好要发展什么业务。”徐挺说,阿里方面做事很务实,没设计好商业模式,就不轻易迈步。但徐挺和阿里的联系并没有因此中断,甚至普陀区和阿里之间的相互拜访也持续友好地进行着。


直到今年3月6日,阿里团队来沪,在与普陀区领导会面期间,第一次抛出打造数字农业供应链中心的设想。听了阿里的策划,普陀这样回应:“你们想做什么,我们就尽力帮你把它做成。”


阿里想在这个项目中加入一些挪威集市的风情和元素,又恐受限于空间。普陀方面的对接人立马给出建议:“地块旁边就是桃浦体育公园,不如就放在一起规划,集市的空间有了,公共环境还可以改善。”


阿里想要尽快推动项目落地,普陀便立马召开项目推进会,把有关公司注册、土地腾挪等一系列工作倒排时间,6月8日,阿里在普陀的公司已完成注册;6月中旬,空地上的部分堆物已开始清理,普陀主动给自己定下目标:年内让项目开工。


阿里数字农业供应链项目落户普陀


普陀甚至还主动“找麻烦”。在一次和阿里团队沟通落地方案过程中,普陀发现,阿里想要做的商业模式可以进一步创新:“地块旁边就是保税区。如果联动发展,企业就能把市场扩展到国外去。”徐挺说。后来,阿里果真听了区里的意见,将海外进出口的业务内容写进方案。


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指出,服务是普陀第一资源,所有的干部都要用“店小二”的精神,服务好所有企业。一直以来,普陀区始终努力给企业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人靠谱、事办妥。即办不了的事不说大话,能办的事就一定办好。如今,许多企业已在与当地政府的交往中切身感受到这点,阿里巴巴集团数字农业供应链中心项目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正是普陀跨前担当和包容有序的氛围,让我们坚定了厚植发展的信心。”



快速响应

处理企业问题“不隔夜”



今年3月31日,国内最大网络安全公司360集团与普陀区签约。集团CEO周鸿祎在现场宣布,“360上海大安全总部暨华东区域总部落地普陀,是集团深化推进政企安全业务的重要举措。”


彼时,在场的人都难掩激动。据360集团普陀项目对接人武成浩回忆,大家暗自把从第一次来普陀,到签约当天的时间掐算了一遍,“只有97天!这样的商谈落地速度,在我们公司还是头一回。”


360集团曾为了这个大安全总部的落地绞尽脑汁。从去年上半年,他们就在长三角范围内寻找合适的落脚点。“我们考察了许多地方,和不少地方政府的接洽也到了非常深入的阶段。”武成浩说,普陀区是他们最晚接触的,“谁也不会想到,最晚遇见的,却成了‘对’的那一个。”


在360和普陀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初遇后不久,360有意在沪扩大发展的消息就传到普陀区领导的耳朵里,一周内,区里专门安排了一次进京的拜访,政企双方坐在一张桌前。


作为360集团城市产业发展合作部总监,武成浩此前也参与接待过不少地方政府的参访。“初次见面,大多数是礼节性地问候一下,表达双方合作的诚意。”但普陀区不同,当天的首次会谈中,普陀方面直入主题,围绕资金、土地、政策、人才等企业关切,一一对应地给出解决方案。“普陀的朴实、诚恳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武成浩说。


之后很长时间里,双方围绕合作协议细节反复讨论。这个政策怎么样、那个条款用什么措辞,武成浩和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投促中心主任陈芦,也是该项目的参与者,常常一通电话要打到深夜。“但只要是我们企业抛出问题,他从来不会隔夜处置。”有时遇到的是需要区领导拍板的问题,陈芦会回复武成浩:“你稍等,我马上去汇报。”最多不过两小时,反馈意见就来了。


360普陀项目网络洽谈


不少地方政府习惯按部就班地做事,企业的诉求反映上去后层层审批、传递,等一个回复有时要一两个月。武成浩说,“对于那些急于落地的项目,信心都被行政成本拖垮了。”而为了破除科层带给营商服务的制约,普陀区专门创设了一套全新的机制,由区领导带头组成7个招商小组,每两周开一次项目调度会,把难点、重点问题摆在台面上,不仅多部门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事情的快速处置也有了合力。


“我们就是要以‘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服务,确保让企业办事更省心、经营更放心、发展更顺心、扎根更安心。”普陀区长姜冬冬表示。如今,普陀从上到下不管什么条线的干部,都身兼着店小二这个“斜杠身份”,企业叫得动人,也办得了事。武成浩说,有几次他来上海协调项目,没想到普陀各个相关委办局的一把手都来了。“有啥问题当场就拍板,非常高效。”


普陀区天地软件园



抓大不放小

用心对待每个需求



在普陀,还一直流传着一个特别的招商故事。那是一家规模不大的日资企业,专门从事保健食品及化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去年进博会上,公司负责人误打误撞找到了会场上的普陀区招商工作人员:“我就想在上海注册一个公司,但不知道法规和程序,兜了一圈问了一些人,他们也不太情愿详细讲。”


工作组当即为企业安排了两名帮办员,一边解释政策,一边帮助办理注册手续。期间,因企业主所需证件落在日本,帮办员还细心指导如何通过一网通办远程上传,48小时里,企业不仅拿到了电子营业执照,还对接了所需的保税仓库,业务即刻就能开展起来。企业负责人忙不迭感谢:“等我回日本后,也会和其他企业宣传上海,带他们一起来创业。”


大招商、招大商,固然是普陀区近年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一条重要准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陀区眼高于顶。仅今年上半年,普陀区成功引入1900余家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民营企业。不少企业来了便不走,“我们感受到了被重视和被尊重。”伊特安食品厂长高峰如是说。


受今年的疫情影响,这家长期给日料连锁企业提供原材料的公司在复工后发现,上游供应商仍未开业,“猪筒骨”这一例重要商品无法供货。得知企业的困难,普陀立即为企业对接了区内一家大卖场,不仅可以大批量提供猪筒骨,供应价格较原先的供应商还更低廉,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有了原材料,企业却又遭遇新的瓶颈。“由于市场不好,猪筒骨卖不出去。”普陀区投促办工作人员又化身“销售”,带着企业一家家跑餐饮店。“尽管他们不能帮我们谈生意,但比起我们自己上门推销,政府引荐的成功率更高些。”高峰说。如今,普陀帮忙对接的客户中,已有两家成为了伊特安长期的合作商。“最近一段时间,区里仍在和我们的销售部联系,询问销售情况。不过,我们已经度过难关,销售和生产都恢复正常了。”


位于普陀的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


【上观记者手记】

用心诠释“服务是第一资源”

20年前,普陀区曾提出“服务是普陀的第一资源”。当时的普陀,唯一一栋稍像样的商务楼宇坐落在曹杨路500号,域内道路状况不佳,中心城区偏西北的区位,也成了它发展的阻碍。对外招商,能给企业的,只有一腔服务的热情。


20年后的今天,普陀早已改换了天地。7条轨交从城区穿过,让她成为上海交通最发达的城区之一;40多个低端市场陆续拆除、迁移,腾出一块块中心城区稀缺的“大衣料子”;中以(上海)创新园、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两张科创王牌,支撑这片土地向更高产业能级发展;上海“西大堂”这一区位特点,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推进,迎来发展新机遇……


然而,在已拥有众多资源的情况下,普陀人那股扑下身子服务企业的朴实劲儿始终未曾改变,企业不论大小,普陀的服务始终勤恳、到位。服务,仍是普陀引以为傲的第一资源。


靠3.6万元起家的复星,现成国内知名上市公司;曾经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饿了么”,已是“顶流”外送平台……普陀的服务,成就了企业,反过来,企业的口碑也塑造了普陀。截至目前,普陀全区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0%,为区域作出的经济贡献超过52%,朝气蓬勃的市场因子不断向这里靠拢。


正是有了这些资源的积淀,今年以来,在疫情背景下,普陀得以乘风破浪。如今,因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关注,普陀迎来了“高光时刻”。高光的背后,藏着普陀人信奉的朴素道理——“人靠谱、事办妥”,这也是地区营商环境的一张闪亮名片。


中以(上海)创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