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会型增长到战略性成长 ——PPP视野下的中国产业园
2020-12-25
从全球鸟瞰的视野看,PPP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统一的标准概念或者权威定义。西方语境下的经典PPP,有一个庞大的家族谱系,从早期的BOT到TOT、BOO、BOOT、LOT、O&M等等,涵盖了政府与私人资本在投资、建设和运营各个环节各种基于合同的合作模式。PPP在中国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目前已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国内的产业园区PPP项目由于其综合性、复杂性,与现行财政、土地等制度有矛盾之处,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也的确有越来越多的园区和政府开始尝试应用PPP模式开展园区开发。国内园区开发PPP项目的需求旺盛,数量在逐步增多;项目内容、合作期限、项目投资额、回报机制等PPP要素都呈现多元化趋势,体现了园区开发项目的多样性。
目前,中国PPP项目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PPP项目总和还要多,PPP模式在国内之所以成为热点,与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压力、地方融资平台受到限制、希望通过PPP方式来解决融资问题分不开。
随着PPP模式的大力推广应用,国内产业园区开发类的项目越来越多开始探索运用PPP模式,“园区+PPP”一方面是园区或区域综合开发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路径选项;另一方面,PPP模式已被广泛且成功地应用于单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并被视作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机制。
新时代造就新形势,新任务采用新模式,大力推广政企合作模式,包括PPP和专项债+EPCO等,将有助于中国产业园区新发展,创造园区新未来。从国际视野观察具有中国特色PPP模式下的产业园,正大幅从机会型成长走向战略性增长。
从本质上讲,是政企之间的合作(即PEP)。它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或者说是一项经济政策,与之相对应的是土地财政、平台融资、政府购买服务等。评价中国式PPP(即PEP)不能就PPP论PPP,而应与近年国家推出的各项经济政策进行比较。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载体和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创造企业的集聚力,通过共享资源,带动关联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产业集聚的形成,推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中国产业升级与转型的趋势下,产业园区也将迎来发展的高速时期。
虽然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市场需求变化、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新经济模式发展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园区与产业间的脱节与不协调,目前产业园区发展也面临着多种问题,国内出现了大量“僵尸园区”、“空心园区”、“鬼城园区”的现象。
国内的园区PPP项目由于其综合性、复杂性,与现行财政、土地等制度有矛盾之处,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也的确有越来越多的园区和政府开始尝试应用PPP模式开展园区开发。国内园区开发PPP项目的需求旺盛,数量在逐步增多;项目内容、合作期限、项目投资额、回报机制等PPP要素都呈现多元化趋势,体现了园区开发项目的多样性。
随着PPP模式的大力推广应用,园区开发类的项目越来越多开始探索运用PPP模式,“园区+PPP”一方面是园区或区域综合开发是一个重要载体和路径选项;另一方面,PPP模式已被广泛且成功地应用于单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并被视作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机制。
在这种充满活力、激励更加合理的模式下,市场化主体和契约化运作将成为主流,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度更高,互动性更好,规划性更高,从而最深刻地改变和推动着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与格局。
产业园区PPP是一个长周期的运作过程,不同的开发运营阶段有不同的盈利点,产业综合体的运营,是指以产业为基础、由工业类用地或物流、仓储类用地两大类型为载体,开发服务于生产制造、研发办公、仓储配送、商贸物流、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价值链上相关环节的新型形式;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包括了工业园、科技园、商务花园、仓储、商贸物流园及相关的生产配套设施等产品,同时,产业运营的模式可以复制到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
以PPP模式投资的产业综合体项目,不同于传统的单体投资项目,它是多个项目组合的项目群,在实际投资中,往往是一、二、三级开发联动。
目前国内成功的产业综合体投资项目中,投资商依靠前期介入规划、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及在园区内的主导地位,享受了极高的土地红利,为二级开发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成为了投资商的主要利润来源,但该项利润受土地政策的影响较大,有较大的政策风险,前期经济测算时不应抱过于乐观的态度。
产业运营商以产业运营为核心、以打造产业集群为重点、以产业资源做竞争力。产业的招商、引进是园区运营的核心工作。产业的定位准确与否、地方政策的支持力度、园区建筑规划、设计的质量,最终都将直接影响到运营商的招商。
产业园区的主导者能够通过提供政策、资源等支持,为社会资本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获得更高的财政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社会资本能够通过运营,借助开发性PPP的融资优势,以及使用者付费,直营业务首日等产生强大的现金流,形成自我循环,实现良性的滚动开发。
由于社会资本的回报受到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考核约束,因此社会资本在运营过程中就要组建专业团队,对合作范围内的城市建设、城乡统筹、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就业、公共服务等统筹发展,而不是只考虑如何完成财政收入和GDP。这就从机制上保障了园区开发运营商最终能实现区域内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从开阔的视角来看,PPP实质上是一种联通全社会内部公共部门、企业部门、专业组织和百姓公众各方的准公共品优化供给制度,其现代意义上的形成和发展可说源自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取向改革。
随着PPP模式的大力推广应用,国内产业园区开发类的项目采取的实质是一种中国式的PPP(即PEP),PPP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将发挥重大作用,但在技术上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优化。完善PEP可从三个大的方面着手:
1、加强PEP的理论研究
中国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以经典PPP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随着国外PPP理论的不断演变和中国实践的丰富,中国的PEP亟需一套扎根中国国情的理论来指导,政府和社会资本研究工作应该在PEP架构下展开,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PEP理论体系。
2、完善PEP的采购规则
PEP的生命力在于竞争,这种竞争既包括不同类型社会资本之间的竞争,也包括同类社会资本之间的竞争。
3、完善PEP的配套政策
目前在项目可行性决策、采购政策、税收政策、预算管理、价格体系等各个层面都存在与PEP发展不相匹配的结节性问题。
无论是PPP亦或是EPCO模式都充分体现了政企合作模式的优越性,市场化运营机制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提供了保障。当前新形势下,相对于政府主导开发模式、企业主导开发模式,政企合作模式有着更多的优势。
首先,通过产业规划、运营策划、调研确定市场需求,辅以设计优化与统筹管理,实现合理降造,实现产业需求、设计、采购、施工、运营阶段的合力交叉,避免与市场脱节,节约工期,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其次,从项目价值链来看,运营产业需求决定设计方案,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是决定性,工程造价的90%在设计阶段就已确定,施工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仅占5%左右,终端运营又决定了项目的投资回报。设计机构通过方案优化、材料替代、新工艺应用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 EPC项目成本。
再次,从运营单位的资源优势来看,凭借自身对市场客户需求的精准了解,通过设计单位的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对各环节的重点、要点能充分把握,对工艺设备的参数要求、技术条件能熟练掌握,进而使整个工程达到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效益可观的建设和运营效果。
最后,园区在坚持产业运营导向的基础上,广泛应用PPP或EPCO模式,对园区基础设施和土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利用,形成项目投融资和运营产出之间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关系,通过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产业导入、孵化、加速,带动产业的发展和财税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