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历来是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重点工作,然而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招商引资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尤其是产业园区越发重视对企业的孵化与培育,企业孵化器成为培育企业的重要载体。


企业孵化器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孵化器,英文为incubator,本义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后来引入经济服务,指导这些企业能够不用或很少借用其它帮助将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成功地打入市场。美国孵化器协会(NBIA)将孵化器定义为是中小企业的一项援助计划,对象是新创立的公司。2006年科技部组织编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对企业孵化器的定义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

企业孵化器的诞生

1959年,世界上第一家孵化器于美国诞生,即“贝特维亚工业中心”,由美国曼库索(Mancuso)首创。美国孵化器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9年贝特维亚工业中心诞生开始到80年代初,孵化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缓解社区高失业率的状况,主要功能集中在场所和基本设施的提供、基本企业管理职能的配备以及代理部分政府职能(如一些政府优惠政策的解读和代办)。

第二阶段为80年代中后期,孵化器作为一种有利于经济开发的新型工具得到政府的推广,专业技术孵化器和虚拟孵化器是美国政府对企业孵化支持系统化的两大重要标志。

第三阶段为90年代上半期,风险资本的触角伸入孵化器中,呈现企业化运作趋势,其主要表现是服务对象向外扩张和服务形式多样化。

第四阶段为90年代后期到现在,创业孵化集团出现,其革命性在于其解决了传统孵化器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具备了独立的投资功能;二是解决了传统孵化器难以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问题。

世界第一家企业孵化器的诞生



1959年,纽约州Batavia最富有的家族Mancuso Family花费18.5万美元买下了一座占地85万平方英尺的废弃工厂。这座工厂原是农用机械生产制造公司Massey-Harris的生产基地,1957年,由于经济衰落,该工厂被迫关闭,数千名Batavia居民失去了工作。Massey-Harris的倒闭令Batavia的经济一落千丈,Mancuso家族决定买下这片占地面积巨大的废弃工厂,本希望把这个工厂转租给其他企业,重新带动Batavia的就业。

然而这些企业主们对这座有80年历史的建筑不屑一顾,不得已,Mancuso调整了战略,目标不再放在有能力一口气租下85万平方英尺工厂的大企业身上,而是寻找无数个小租户来填充这片面积巨大的工厂,并制定了优厚的入驻条件,其中包括短期租约、共享办公用品和设备、免费商业建议和秘书服务、对接银行贷款等。

Batavia的人气越来越旺,逐渐摆脱了Massey-Harris工厂关闭造成的阴影,这片曾经被废弃的土地逐渐成为新的工业和商业中心—Batavia Industrial Center (BIC)。

而在最早入驻BIC中心的租户中,有一家养鸡场。1963年,BIC已经成为新商业模式的标杆,各类企业的入驻,重新盘活了Batavia小镇的经济。在带领一位记者参观这片重新焕发活力的建筑群时,眺望着规模庞大的养鸡场,BIC的负责人Joe灵光一现,对记者说道:“你看,他们正在孵化小鸡,而我做的恰巧是:孵化企业(Incubating Businesses)。”

1979年,BIC的宣传材料中正式出现了如下标语,“America’s Original Business Incubator”(美国创新式的商业孵化器),由此开始,为初创企业提供包括办公空间等多种资源在内的商业模式正式被定义为孵化器(Incubator)

我国孵化器的发展历程

美国首先提出企业孵化器( Business Incubator)的概念,将科技企业孵化器称为企业创新中心或技术孵化器等,之后孵化器的概念传入中国并得以发展,我国第一家孵化器于1987年在武汉东湖创立。

第一阶段:研究实验阶段(1987年-1988年)。1987年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在我国建立孵化器可行性研究课题,以国家科委下发的《关于开展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的通知》和武汉东湖创业中心的成立为标志,孵化器事业在我国开始兴起。

第二阶段:初创阶段(1989年-1993年)。随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工作列入火炬计划,全国形成了近40家企业孵化器,300多家企业和10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在企业孵化器接受孵化,第一批被孵化的企业已开始毕业。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1994年-1999年)。1994年,国家科委召开了全国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会议,总结了中国创业中心发展的九点主要经验和今后的主要任务。同年成立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创业服务中心专业委员会。1996年,国家科委颁布了《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认定暂行办法》,陆续制订了创业中心“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孵化器数量和规模有了很大提升。

第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1999年全国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会议召开,2000年上海召开了世界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大会,标志着我国孵化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001年,科技部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和《关于“十五”期间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孵化器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推进措施。企业孵化器朝着形式多样化、功能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组织网络化方向发展。



上海市企业孵化器空间分布情况


上海市企业孵化器的区域密度分布情况

上海市企业孵化器数据来源于上海市公共信息平台,共计189家,根据企业孵化器的地址获取到各个企业孵化器的经纬度信息,并导入ArcMap中进行分析。

图一上海市企业孵化器空间分布图


从区域分布的密度上看,上海市企业孵化器主要集中于张江区域,其次为中心城区(尤其以长宁区南部至杨浦区西部一线较为密集),然后是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国际医学园区、上海奉贤经济开发区至杨王一线、嘉定工业区、松江区东北部、临港等区域。

图二上海市企业孵化器密度分布图


上海市企业孵化器各区数量分布情况

从各个行政区的数量上来看,上海市中心城区共有企业孵化器59家,占全市的31.22%,中心城区孵化器数量最多的是杨浦区,其次为普陀区;其余130家均分布在郊区,占全市总数的68.78%。浦东新区的企业孵化器最多且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于张江、国际医学园区和临港),共46家;其次为闵行区22家(尤以浦江高科技园最为集中);接下来为嘉定区、杨浦区、普陀区和松江区,总数均在10家以上。

表1 上海市各行政区企业孵化器数量



企业孵化器运营主体特点


主要类型企业孵化器运营主体的特点

完全事业型企业孵化器。我国的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刚开始起步时,大部分采用该模式。这种模式能给创业企业无偿提供场地和服务资源,其经济来源为政府,但受政府政策影响很大,持续创新能力有限。此模式有利于企业创业起步,适用于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企业。

事业企业型企业孵化器。既有事业型的投资主体特征,又有企业型的经营特点,可以从政府和自身服务两方面取得经济支持,能够为企业提供降低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的资源支持,由于组织形式企业化和利益与创业企业共同化,其服务效率较高,但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企业型企业孵化器。这是一种高度市场化的模式,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较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拥有自主经营权,大大提高了孵化器的创新能力,孵化器能够从全方位培育企业的成长,并从中获得收益。它能提升孵化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较好地促进科技产业的形成。

上海市企业孵化器运营主体的特点

上海市企业孵化器运营主体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但主要以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全额事业单位为主,三者共计158家,占总数的83.6%。其中尤以企业型孵化器数量最多,包括民营企业性质的77家企业孵化器和国有企业性质的44家企业孵化器,两者占全市的比重为64.02%。

总体上来说,上海市企业孵化器运营主体形成了“企业型企业孵化器为主,全额事业型企业孵化器为辅,其他类型孵化器为补充”的多元化特征。

2 上海市企业孵化器各类运营主体数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