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智慧产业园区之前,你得先知道什么是产业园区
2021-03-02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生态网络的产业园区逐渐成了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智慧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生态网络的产业园区逐渐成了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技术迅速发展,使得智慧化成为全球园区发展的新趋势。智慧产业园区的建设,能够提升产业园区日常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取得了一定效果。
然而,目前的智慧园区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产业园区空间绩效评估不足、对应急防控考虑较少。尤其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地产业园区依然需要利用最传统的方式进行防疫工作,智慧园区系统在防疫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凸显了现有智慧园区的局限性。
总体而言,目前智慧产业园区的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注重硬件建设,缺乏针对园区整体招商、建设、运营与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
智慧系统仅能实现常规运营管理功能,无法满足防灾、防疫等重大事件的应急需求,也无法对灾后/疫后重建和复产给出决策支持。
仅实现数据汇集和可视化,缺乏数据深度挖掘,难以满足园区招商、运营管理、企业招商与续约辅助决策等需求,以及缺乏为企业提供支撑的服务能力。
园区智慧系统扩展与适应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智慧园区建设普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应用,而忽视了产业园区本身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在系统规划过程中,主要考虑日常运营管理,鲜少考虑园区空间监测与产业绩效评估,从而难以为园区商业运营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更为关键的是,传统智慧园区忽视了平战结合、突发情况的应急响应,以至于突发状况下无法利用智慧化手段提高效率、保障公共安全。
基于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对城市大数据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积累,我们就智慧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形成了系列文章,以期为园区管理者利用智慧化手段提高园区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发展、保障公共安全提供相关建议。
不过,在了解智慧产业园区之前,我们首先得对什么是产业园区作一个简单的认识。
01
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产业园区是同类产业或者某一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集聚在一起构建的空间形态。除了相关企业外,产业园区范围内通常还会设置商业、居住、公共设施等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承担了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职能,是城市经济腾飞的重要助推器。产业园区类型主要包括工业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农业园区等。
世界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产业园区的雏形是自由港和自由区,出于对外贸易的需求,将港口开辟为特殊区域,外来船只进出港不收取税费。
二战之后,进入战后经济恢复期,产业园区以加工进行出口产品为主,这种园区在发展中国家迅速兴起,通过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发展出口贸易。
1950年代起,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园区开始在美国形成,继而向欧洲、南北美洲其他国家扩散。
1980年代起,世界产业园区逐步走向综合和技术型,不仅局限于加工和进出口贸易,开始包括地产开发、旅游、工业等其他产业内容,具有多重经济功能。
我国产业园发展历程
产业园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改革开放进程密切相关。
起步期(1979-1991):功能单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这时的产业园区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企业生产、加工和制造的需求。
扩展期(1992-2002):产业升级,扩张迅速
这一阶段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繁荣阶段,有效促进了各地产业结构升级。但也存在着政府利用产业园区盲目招商引资扩大政绩,企业盲目扩张等无序发展问题。
整合期(2003-2010):清理整顿,优化结构,致力于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
产业园区逐步形成功能复合型园区,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制造业周边聚集,形成较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产业链型园区。
优化期(2011至今):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形成产业生态网络
产业园区建设模式由独立园区升级为产城融合的生态链模式,“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园区内聚集企业发展需要的资本、政府、科研机构等各类生态要素,形成一个各主体深度链接、相生互动的平台生态网络。
从这一时期开始,智慧化园区的建设开始兴起。随着中国城市化加快发展以及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多项战略和政策的深入推动,加之新技术不断应用,各类园区智慧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企业对园区智慧化、园区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2
产业在园区集聚发展的优势
“集聚”是产业园区的重要属性,通过产业园区整合特定产业链、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能够提升产业发展效率、有效推动产业集群形成。
研究表明,从要素集聚的角度来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影响。[1]要促进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并实现要素间的良性互动。城市产业发展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强化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引领作用。目前我国产业园区通常鼓励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正是充分发挥要素集聚效应的有效手段。[2]
[1] 高技术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对 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 ———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马昱,邱菀华,王昕宇,工业技术经济,第 2 期( 总第 316 期) 2020 年 2 月
[2] 要素集聚对我国城市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 ———基于 OLS 模型与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周锐波,胡耀宗, 石思文,工业技术经济,第 2 期( 总第 316 期) 2020 年 2 月
近年来我国各地均鼓励相关企业进园区集中发展,并给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招商引资优惠、土地政策、科技创新型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等,具体如下图:
故此,企业进入相关园区能够享受更多优惠政策,并可与产业链相关企业聚集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产业生态和跨界要素的链接。园区内聚集企业发展需要的资本、政府、科研机构等各类生态要素,能够形成一个各主体深度链接、相生互动的平台生态网络。
03
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政府主导园区开发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由园区管委会和投资公司运营管理。政府统一规划、统筹管理,能够有效利用土地,并针对性提供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具备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周期短等优势。但这种模式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容易导致机构膨胀、政企不分。
主体企业引导模式
由行业龙头企业营建相对独立的园区,引进相关企业,实现产业链的打造及完善。这种模式能够吸引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形成围绕主体企业的生态链。但政府无法完全控制园区的建设、发展进度及招商方向等因素。
地产商开发模式
地产商获取土地并进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最后获取合理的地产开发利润。地产商具备商业化运营思维模式,能够充分考虑未来的招商和运营;但也存在过度开发、相对无序等弊端。
综合运作模式
政府主导、核心企业引领、地产商开发结合运用的开发模式。这一模式能够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根据地方实际需求制定产业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合理建设并提供园区配套服务,通过产业链补足完善形成产业园可持续发展。
04
园区规划与运营管理
园区规划
目前的产业园区规划通常会充分考虑选址、交通、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安全生产等内容。
园区选址需综合考虑园区交通区位、地理地质条件、周边用地与配套设施情况等。园区交通规划则主要考虑通勤交通和特殊车辆交通需求。生产配套设施需要充分考虑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基础设施供给,如供水供电能力、废水废气废液处理设施、生产指标监控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则需考虑食堂、咖啡厅、员工宿舍等,满足园区生活需要。安全生产通常包括园区的生产指标监控、管网设施监控、安全生产、紧急疏散等内容。
从传统的园区规划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园区规划通常重视平时的运营管理与生产研发,应急方面也主要考虑安全生产,对于应急状态主要考虑紧急疏散等内容,对重大灾情、疫情防控及灾后重建考虑较少。
园区运营管理
目前的园区在运营管理,从架构上通常采用政府(街道或管委会)—园区运营管理方—入驻企业三级管理。在管理方式上越来越多考虑到智慧化的管理手段。2019年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国2543家省级以上各类型开发区当中,逾六成提出在建或拟建智慧园区。但目前而言,全国的园区运营管理智慧化,主要集中在监测数据汇集与可视化、线上办公与信息发布系统,仅能实现简单管理功能的线上化,在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效率、辅助园区精准招商、促进地方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智慧园区运营管理系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线上办公和数据可视化,而应对园区的招商、实际运营管理效率提升起到实质性作用。更多考虑通过大数据分析辅助园区绩效评估、相关产业聚类分析,实现精准招商,不浪费资源、不偏离方向。注重非常态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需求,建立健全园区对自然灾害、生产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保障安全生产。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全国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遭受重大影响,很多企业的正常复工被延迟。这固然是时下防疫的必要手段,但作为制造业大国,产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积极考虑产业园区在重大应急事件过后(灾后、疫后)迅速恢复生产的相关问题。
除了应急响应、疫情防控,如何在灾后/疫后迅速评估损耗情况,从而快速重建、恢复生产,也是产业园区规划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想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重建和复工复产工作,依然需要对产业园区有更深入的了解。下一篇里,我们将为您带来园区智慧应急与灾后复产相关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