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愿景与战略方向
2021-03-19
中国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强调发展的状态,即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更注重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愿景与战略方向。
中国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强调发展的状态,即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更注重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愿景与战略方向。
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愿景
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愿景,是构建完善的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并将打造园区的产业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三生态)作为愿景的结构化内容来表现。
比如:苏州工业园区、上海紫竹高新区的规划都站位很高、考量周全、实施很好,功能布局、产业定位、业态组合……地上、地下……等方面的规划都科学、超前;可谓是一次规划、长远发展,已成为“产城融合”的典范。
改革开放40年来,产业园区的发展从单一的产业功能、粗放经济方面考虑的比较多,未来园区的持续发展应该兼顾绿色循环、产业集聚与社会功能的综合高效之形态。
在产业生态方面,园区的发展规划既要有纵向上下游供应链,也要有横向生产型服务链,形成一个产业生态系统。
在自然生态方面,产业园区不仅要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应该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把绿色园区作为园区发展的目标之一。
在社会生态方面,产业园区既要重视为企业提供税务、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也要重视为园区中个体提供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产业园区中介服务机构,并吸引相关人才。
1、产业生态 — “三聚”发展理念
产业生态,主要是指纵向供应链与横向生产型服务链的形成与良性互动。
要实现产业生态的目标,就需要深入剖析影响产业生态形成与发挥作用的相关要素。
依据聚核、聚链、聚网的园区持续发展理念,产业生态要素可以从其产业吸引力、产业合作绩效、运作绩效3个方面来进行划分。
2、自然生态 — 六个方面绿色指标
自然生态主要是指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绿色园区。
要实现自然生态的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其关键指标,主要包括:能源利用绿色化指标、资源利用绿色化指标、基础设施绿色化指标、产业绿色化指标、生态环境绿色化指标、运行管理绿色化指标6个方面。
3、社会生态 — 三级指标体系
社会生态主要是指加强园区为人服务的功能。
要实现园区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需要重视社会保障、人口素质、生活质量3个方面,并形成科学完善的三级指标体系。
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1、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
据统计,2016年,中国365家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创造了全国GDP总量的22.97%,上缴税收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5.31%,出口创汇占全国的比重为40.0%。
特别是全国100强产业园区GDP总量已占全国的17.02%,占国家级开发区的67.26%;出口创汇占全国的30.20%,占国家级开发区的75.65%。
从园区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园区未来的发展要明确以下总体思路:
第一,坚持综合评价的发展导向。
在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注重存量与增量的协调,突出内部与外部的互动,强调经济与社会和谐的长期发展状态。
第二,明确创新驱动的战略重点。
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创新驱动的战略重点之一。
第三,重视园区管理的科学体系。
园区管理作为独特的管理学分支,将以不同于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的特征,通过园区主导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招商管理、项目管理、运营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形成园区管理的科学体系。
第四,强调协同发展的多元均衡。
在协同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产业园区未来也将由二元非均衡的发展模式向多元均衡的发展模式转变,即涉及的发展主体、手段日益多样化和综合化;并由单一发展绩效的非均衡式转向多目标均衡式发展。
2、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1)重找定位
面向未来,产业园区要处理好两种定位 —— 错位发展与长期作为。
一方面,真正落实错位发展的定位。
产业园区之间有不同的发展定位;但是在实际运营中又往往低效重复、发展同质化。
特别是在相邻区域的园区,能否实现真正按照产业集聚与产业分工进行梯度错位发展以及合作,是下一步园区需要深入思考的方向。
另一方面,要坚持长期作为的定位。
针对一些质疑产业园区形式的观点,要坚定信念,明确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组织形式,而现代工业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集聚。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产业集聚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不会改变,产业园区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试验的主要载体。
(2)重找愿景
产业园区应该明确发展愿景,即:实现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与社会生态。
过去产业园区发展从单一产业功能方面、经济方面考虑得比较多,未来园区发展应该是兼顾绿色循环、产业集聚与社会功能的综合形态。
在产业生态方面,园区的发展规划即要有纵向上下游供应链,还要有横向生产型服务链,形成一个产业生态系统。
在环境生态方面,产业园区不仅要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应该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把绿色园区作为产业园区发展目标之一。
在社会生态方面,产业园区既要重视为企业提供税务、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也要重视为产业园区中的个体提供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产业园区中介服务机构,并吸引相关人才。
(3)重找路径
产业园区应该形成聚核、聚链、聚网的发展路径。
过去产业园区的发展以招商为主,发展方式无序,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应该由无序走向有序 —— “三聚路径”。
一是聚核,产业园区首先要明确各自的主导产业,并确定主导产业里的龙头企业;
二是聚链,产业园区应该为各个产业建立配套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既包括纵向上下游的供应链,也包括向生产型服务链,通过两个链的结合增强园区企业的黏合度和发展能力;
三是聚网,产业园区要建设生产网络、知识网络、生态网络及社会网络……等方面,使产业园区成为一个综合生态系统。
(4)重找动力
产业园区应该完善发展动力制度、融合化、软环境。
产业园区过去30年的发展模式可以概况为产业园区1.0,包括:政策、行政化、硬基础三个要素,这也是产业园区过去发展的动力。
政策方面,产业园区可以通过土地、财税、人才……等政策获取优惠资源;
行政化方面,产业园区具有很多行政功能,并能通过行政化集聚很多公共资源;
硬基础方面,产业园区基本都已实现三通五通七通等。
面向未来30年,产业园区发展动力应在园区1.0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完善以及优化,即迈向园区2.0制度、融合化、软环境。
首先,产业园区1.0向产业园区2.0转变;其中,政策要转换为制度,产业园区过去的许多优惠政策已逐渐取消,未来产业园区发展应该在国家立法层面、产业园区间协调机制以及产业园区内部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制度以适应当下环境;
其次,行政化要转换为融合化,产业园区发展光靠资源集聚还是远远不够的,产业集聚也不能停留在空间上的物理集聚;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园区内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将产业的物理集聚转换为化学集聚,从而产生新的成果和附加值;
最后,硬基础要转换为软环境,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空间要从物理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要从更多方面去满足园区新的要求,比如:产业园区的智慧化问题、文化氛围问题以及绿色生态等问题。
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拓展方向
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决策下,向国际化方向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显示,“走出去”战略已经迈出了两步:
即第一步产品“走出去”和第二步企业“走出去”。
我们认为,“走出去”战略实际上是依次提升的三部曲。目前应该且必须走出第三步,即产业园区“走出去”。
产业园区“走出去”是以中国优秀企业或产业园区为重要主体,在政府推动、商会协调的发展机制下,通过管理、资本、人才……等方面的多种合作模式;建立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在全球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动产业园区形成产业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模式。
与前两步不同,产业园区“走出去”具有集群性的本质特征,并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路径。
(1)产业园区“走出去”具有战略重要意义
产业园区“走出去”是中国优秀企业或产业园区在管理、资本、人才……等方面的平台式海外转移,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空间合理拓展。
着力实施产业园区“走出去”,对于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产业园区“走出去”是中国赢得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大机遇。
通过节约单个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营造等方面的投入,降低其谈判成本与采购成本,发挥产业园区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集成效应与规模效应;通过促进资本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输出,发挥产业园区的经济杠杆作用,提升其全球化发展的幅度。其次,产业园区“走出去”将改善基于社会民间力量的政治形象。
通过产业园区构建“一带一路”资源网络与信息平台,深入地了解沿线国家当地的政经社科情况与发展格局态势,发现重大产业需求,有利于肩负区域共赢的重要责任;通过产业园区建立国家间政府、协会、园区、企业“二地四方”的合作关系,提高中国对东道国的社会影响力。再次,产业园区“走出去”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通过在产业园区内举办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各类活动,如:开办孔子学院、汉语学校、中文书店、中餐馆、茶庄……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中国传统习俗和技艺,展现中华文化的软实力;通过在产业园区整体管理、园区内企业管理等层面重视东方管理文化的应用,推动东方管理文化与当地经营实践的融合共生。
最后,产业园区“走出去”将保障走出去企业的经营安全。
通过产业园区在经营谈判、法律维权等方面的参与帮助企业解决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所面临的经济纠纷、法律风险……等问题,维护其财产安全;通过组建不涉及领土、货币主权问题的自主化管理部门和团队,强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驻外安保,维护产业园区内的社会秩序改变单个企业在国外陌生环境中单打独斗的局面,保障经营者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
(2)产业园区“走出去”的内容
管理走出去,包括:管理模式走出去和管理内容走出去两个方面。
前者是以“制度、融合化、软环境”为特征的产业园区2.0版发展模式的走出去;
后者是产业园区治理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等方面的走出去。
例如:产业园区通过提供科学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规划模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全面指导,帮助当地园区快速发展壮大。
中国苏州工业园区师承于“新加坡”模式,领先发展至今;而上海紫竹高新区当初的规划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以及“ 生态、人文、科技”的理念奠定了如今紫竹园区的面貌。
它们都通过明确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流程、开发成片区域、界定具体功能,并重视以人为本和公共中心建设等软环境培育,成为管理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就现实基础看,中国排名靠前的产业园区若要依靠管理走出去,需要重点加强规划与产业管理经验的理论化、方案化和实施的本土化。
资本走出去,即产业园区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利用自有资金及发展基金,在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期运营……等环节进行部分资本投入;并将其作为产业园区“走出去”的引导资金,有效发挥其杠杆作用。
已经充分挖潜发展的产业园区,目前在资金、设施……等资本方面具有优势,应基于成本和市场因素,充分考虑以优势资本引导并驱动产业园区的国际化合作,撬动并实现中国产业园区在短期内“走出去”。
具体采取两种类型:
一类是以资本引导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导入;
另一类是以资本推动对发达地区的产业链配套。
例如:通过资本走出去,在“带一路”沿线国家采取“销地产”的方式,避免高昂进口关税,开辟当地市场。
人才走出去,即产业园区招商人才、服务人才、资源整合人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事产业园区管理工作,提升国际化园区的管理效率。
产业园区招商人才应兼具战略发展思维和系统服务能力,产业园区服务人才应兼具持续共赢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产业园区资源整合人才应兼具生态合作思维和资源集聚能力。
例如:硅谷的发展不仅依靠数以百万计的全球优秀科技人才,而且还仰赖其优秀的服务团队和资源整合力量。
中国的中关村、张江、紫竹、深圳……等一批优秀产业园区已经在招商、服务、资源整合方面具有成熟的经验,可以通过人才走出去,推动产业园区的国际化。
平台走出去,即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国优秀产业园区成为服务园区内企业的综合性载体;并由企业联盟、商会和专业机构形成“服务共同体”等更为广泛的合作平台,为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产业园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撑。
其形式既可以是依托于国际化园区的实体平台,也可以是注重信息沟通的虚拟平台。
在国际上,德国是平台走出去模式应用较好的国家之一;其大量的工商团体,包括:联邦层面的工商总会、中小企业联合会以及州层面的科隆商会、汉堡商会……等,在全世界超过60个国家驻点,协助搜集信息、推动商贸、提供咨询服务、举办会展……等为当地发展和德国产业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产业园区“走出去”的实现
走出去的产业园区总体上有三种实现模式:
一是企业在国外自建自用的园区,该类园区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满足企业自身扩张发展的需要;
二是企业在国外建立面向社会招商的园区,该类园区规模中等,如:园中园;
三是园区在国外综合开发的独立园区,该类园区一般规模较大,如:苏州工业园,中白工业园……等。
无论哪一种实现模式,走出去的产业园区都必须重视提升其以“制度、融合化、软环境”为特征的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区别于过去30年来以“政策、行政化、硬环境”驱动园区发展的新要素,并由此形成重视制度环境、合作理念、园区治理、发展模式与持续发展的实现产业园区“走出去”战略的系统方式。
构建制度环境,尤其是从顶层设计上给予支持。
一是中国政府需要在立法层面推动产业园区“走出去”,东道国政府也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中国产业园区“引进来”;
二是协会商会应该制定相关措施为产业园区的国际化合作提供信息、融资……等方面的便利;
三是产业园区可以出台促进国际化发展的意见、办法……等,加大对园区参与或组织平台合作、国际市场拓宽、品牌形象提升……等方面的支持。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并完善国家立法层面的园区管理条例。
强调合作理念,尤其是发挥中方的主导作用。
一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优势园区需要输出自身先进的开发经验和理念,注重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开发机制方面的充分转移,发挥其在高效管理方面的主导作;
二是在发达国家,中国优势园区可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以为对方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服务为起始点,发挥在对接中国市场方面的主导作用;
三是在流程方面,注重规划先行,围绕持续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强调在总体框架上的主导作用。
也就是说,无论“走”到哪里去,中国产业园区都必须找到发挥主导作用的立足点。
注重园区治理,尤其是与市场机制相契合的多元化治理方式。
一是建立中国与东道国由政府部门、园区管理部门组成的正式的组织机构,完善各主体间的相互沟通网络,如联合协调理事会、双边工作委员会……等;
二是建立政府部门与非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形成政府与民间的信息交换渠道,优化多种组织间的合作工作流程;
三是采取园区之间合股等形式,改善合作管理模式,明确各方职责,确保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重视发展模式,尤其是在“三聚”路径中作出适当选择。
一是确定主导产业并吸引核心企业以“聚核”,即依据各方国情与资源匹配状况,规划主导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培育核心企业群;
二是拓展纵向产业链和横向服务链以“聚链”,通过交互促动与合作竞争逐步建立起信任机制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打造公共平台并进行功能体系建设以“聚网”,形成产业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环境。
其中,上述“三聚”路径的选择要结合中国与东道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具体环境,识别其发展周期与阶段,从而选择适宜的聚集发展模式。
突出持续发展,尤其是重视环境保护指标的导向作用。
持续发展指的是一种注重存量与增量协调、突出内部与外部互动、强调经济与社会和谐的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五个方面的系统指标:
一是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基础,表现为经济实力、经济增长两个方面;
二是创新发展指标。
创新发展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表现为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创新成果三个方面;
三是产业合作指标。
产业合作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表现为园区内企业集聚度、园区合作状况两个方面;
四是公共服务指标。
公共服务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表现为区位优势、园区组织结构、配套服务机构三个方面;
五是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外延扩张,表现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声誉两个方面。
其中,要特别吸取优秀园区的发展经验,重视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强调生态发展效益。
产业园区升级迭代,重塑发展;
规划优化重组要素,再造战略。
本期视觉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