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政府招商人员的感叹:长三角的企业为何北方挖不走?
2021-12-15
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头等大事。但就北方部分地区而言,为何兴师动众大搞招商背后,仍难以挖动发达地区的“金凤凰”?本文为一位北方政府招商人员赴长三角地区考察招商引资的所见所感,真实呈现南北两地产业发展环境、招商引资政策、营商环境建设等现状,其中真相与差距值得深思。
以下文章来源于秦朔朋友圈 ,作者四方君
作者:四方君
来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要素价格市场决定、要素配置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史是一部不断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的历史。
当下的中国,生产要素大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可以四处打工,企业可以自由迁徙,发达的通讯和交通俨然已把世界弄平。
苏州,常住人口1274.83万,户籍人口744.3万,考虑到户籍人口也有外出者,苏州的外来人口不止两者之差的530.53万。
外地人来苏州创业、就业,是因为这里机会更多、收入更高。
同样的,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台资企业搬迁到大陆的长三角,是因为这里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现在,一些制造业企业搬迁到越南等地,同样也是因为那里的要素价格便宜。
既然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北方各地政府那么拼命地招商引资,还是难以挖动发达地区的好企业呢?
这个问题是笔者这几天来到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园区和企业走访调研时想到的。
笔者是北方人,之前在南方工作过,现在在北方家乡工作,回去之前幻想家乡体制内的工作会比较轻松安逸,回去了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这边政府的招商引资压力很大,市政府对区县政府的考核周期很短,三个月一考核一排名,短时间内就得有成效,考核方面包括:招的项目大不大、多不多,服务得好不好等等。
尤其是这几年南北经济差距有拉大趋势,北方愈加急了,压力也愈加重了。
所以在长三角调研时,每当我了解到企业存在一些困难时,我都会饱含期待地问上一句:没考虑搬迁到我们北方地区吗?
但每次答案都让我失望。
昆山有一家劳动力密集型的大型企业,是个上市公司,常年用工在五六万人的样子,企业负责人跟我抱怨说,企业的用工很困难,招人难,流动性大。
因为需要大量的年轻人进入流水线工作,所以招聘都是找合作的人力资源公司去完成,每年光给他们的费用就要一个亿,比交给政府的税收还要多。
聊到用工成本,这位负责人说,员工的平均月薪要6000元左右,一般干完三个月,负责把他们招来的人力资源公司就会给他们每人返还1.2万元,这样相当于月薪1万元,而且是在包吃住的情况下。
他们拿到这笔钱就辞职,然后人力资源公司会带他们去另一个大厂,一起“薅羊毛”。
订单多、招工难的大背景下,这就是市场行情,企业根本没有反制的招。
另外,由于订单一直在增长,他们的企业还需要扩大产能、扩建厂区,但受限于当地的土地指标,扩建有障碍。
我趁机问,为什么你们不去北方扩建呢?那边招商引资的力度很大,给钱给地、代建厂房,你们拎包入住就行了,当地还有丰富的劳动力。
对方说,客户不允许啊,工程师也不愿意去。
随即她解释:客户在上海,需要随时去工厂查看生产进度、进行抽检等。我们在这边的话,研发的样品送检也很方便,如果在北方设厂,来回时间很长,很耽误事。我们这边的研发工程师是需要盯生产线的,有问题随时整改。
这家企业很多高管和工程师,居住在上海,工作在昆山。每天开车上下班一个来小时,他们是可以接受的。
后来他们在吴中区设了一个厂区,一位高管就辞职了,因为对他来说,还要增加半个小时的车程。
她反问: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怎么去北方发展?
无锡一位做产业园区运营的朋友跟她的回答是异曲同工的,他说,“产业链在这里,工程师在这里,好企业怎么会去北方呢?”
另外,这次调研也让我消除了自己认知上的一个误区。
我一直以为北方的土地便宜,南方的土地贵。真没想到工业用地的政府出让价格差不多。
我们这边四线小城市的工业用地20来万一亩,可我这次调研地区的工业用地价格大约也是22.5万一亩。
不过他们的市场价是一百七八十万一亩,而我们的市场价要低于20万。
他们在招商引资时是“甲方爸爸”,给他们精挑细选的招引企业土地指标,就是最大的优惠政策。
你想啊,一亩地相当于净赚了一百五六十万,而我们这边即使土地白送,也不过20万。
利益驱动,我们也驱动不过他们。
更何况,北方的一些利益承诺也可能仅停留在承诺层面。调研中,我常常听到关于北方地区一些政府失信的真实案例。
一位做企业的朋友跟我讲,他在北方两个城市的项目出现了烂尾,都推不下去了,一个是因为当地政府换届,领导班子基本都换了,新官不理旧账;另一个项目还是财政部入库的PPP项目,有中央领导还去视察过该项目,据此他以为板上钉钉没问题的,没成想还是收不回工程款。
企业家都是有圈子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事出现个几起,整个地区的营商形象都被破坏了。
这次调研有一个科技创业项目让我印象深刻,创始人是一对海归博士夫妻,他们手里有独家技术,想做点事情出来,随口问给他们家做装修的老板去哪里找个办公场所,装修老板推荐了当地的产业园区,他们就去注册了,招商局的工作人员发现之后立马靠上服务,给协调人才奖金、协调厂房。
一同参加调研的北方朋友说,这种自下而上推的项目,在北方很难。他作为基层工作人员,给当地政府介绍过一个海外院士的创业项目,根本推不上去,被他自己的领导就挡下来了,领导连去考察看看都不去看。
给出的理由有两条:第一,这个团队带头人只是海外的院士,不是本土的院士,含金量不够;第二,这个项目来了需要我们出钱,可我们哪有钱啊?
乖乖,朋友说,当地政府领导招引的那些项目含金量根本不如这个,无论是人才层次,还是科技含量,落地同样需要资金,可领导招引的项目就能被扶持落地,为什么呢?无他,招引的人不同而已。
碰壁几次之后,看透了一切的他,再也没有热心地去寻找招商线索了。
在北方工作,我也参与了一些服务招商引资企业的工作,比如为他们代建厂房、代买设备,租金免除,有能力时可以随时回购;与他们成立合资公司,他们出个无形的技术、知识产权即可控股,我们出现金占小股,合资公司若有盈利,我们需要配合立即低价退出,若有风险,我们要一力承担。
诸如此类的“不平等条约”我参与签了不少,谁让我们“求贤若渴”呢?但一味的“委曲求全”换来的只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好企业,南方不放,人家也不来;效益差的企业,在南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不下去了,转换阵地去北方依靠政府的扶持看看能不能延续生存。
在市场竞争中壮大的企业,越成长,竞争力越强;依靠政策扶持的企业,只会变成“巨婴”。
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重金扶持的招商引资企业,并没有带来我们期待的税收和就业,反而还在一味地要求我们的注资和各种补贴,我们本来入不敷出的财政收入今年还会下滑,这是一个恶循环。
这次长三角调研之行,让我愈加不安,长此以往,我们北方地区的出路何在?未来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