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拥抱“数字化”:长三角如何打出“数字组合拳”?
2022-09-14
近期,上海数字化转型好戏连台,先是以“共建共享 数字之都”为主题的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周拉开帷幕,后有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隆重举办。
经济领域向来是一体化合作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所在,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长三角城市建立了不少产业联盟等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数字经济合作。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三省一市均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不遗余力推动数字产业化,持续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这些领域也成为区域合作的重点。比如,2021年举办的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就成立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链联盟,力争通过凝聚三省一市相关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及学术单位的力量,为长三角数字产业发展构建良好生态环境。
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链联盟揭牌(图源:第一财经)
人工智能领域,上海、杭州、合肥等多个长三角城市都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产业方向,涌现出以科大讯飞、阿里巴巴达摩院、商汤科技、瀚海量子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工智能企业及平台。
2017年,上海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人工智能上升为上海优先发展战略,正式按下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速键”。随后,上海密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行动方案(2019-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在相关领域开展标杆性探索和尝试;
西岸数智谷 —— 徐汇区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图源:上海徐汇)
江苏作为较早布局人工智能先导产业的省份之一,2020年便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提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和总体竞争力处于国内第一方阵等目标;
浙江在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培育壮大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并于今年发布《2022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前瞻布局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
安徽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计划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工程。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图源:官微)
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近日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也是继《上海市数据条例》发布后上海数字经济领域的第二部地方性法规草案。该条例屡次提及长三角区域人工智能产业的协同融合发展,包括要求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进跨区域的发展规划衔接、技术标准互认,关键领域测试数据共享互认、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等工作,在明确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同时,为长三角其他省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生动参照。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代表当年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最前沿的成果中,超过半数的代表成果来自长三角。长三角企业备受瞩目,成绩斐然,这背后离不开沪苏浙皖近年来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大力扶持。
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活动现场(图源:网络)
集成电路领域,围绕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布局,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欣欣向荣,规模占全国半壁江山,产量占全国超过一半。最新数据显示,长三角目前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58.3%,其中设计业、制造业和封测业在全国分别占48.9%、47.2%和78.4%。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得益于三省一市在集成电路领域的积极探索。
上海市政府出台《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通过6个方面25条核心政策措施,从人才、企业培育、投融资、研发和应用、长三角协同创新以及行业管理六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并尤其强调人才在集成电路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图源:百度)
江苏发改委印发的《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集群。与之相呼应,苏州——江苏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承载地,今年陆续推出《苏州市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2025行动计划》《苏州市培育发展新型显示产业创新集群2025行动计划》等文件,进一步巩固以封装测试为重心,集成电路设计与芯片制造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
苏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图源:官微)
浙江在今年起草《新时期促进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促进新时期全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核心区域,杭州率先发布《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杭州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新目标,提出实施五大行动,出台14条具体举措,为打造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凝聚硬核力量;
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园(图源:百度)
安徽发布《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将集成电路产业列入发展重点,并提出要在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先进封装等领域展开突破。而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集成电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的合肥,也在今年印发《合肥市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提出“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支持企业规模发展”、“支持产业生态营造”等重要措施。
合肥高新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园(图源:“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公众号)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实力雄厚,正加快推动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加快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步伐。
近年来,上海在全国率先布局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提出“工赋上海”行动,推动网络、平台、安全、生态“四位一体”布局。通过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以19.1%位列全国第二,工业互联网模式创新突破比例以9.5%位列全国第三”的优异成绩,累计培育20+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超21万家中小企业“上平台、上云”;
上海湾区云谷在“企业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论坛”中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图源:上观新闻)
江苏省政府先后印发的《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江苏省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均提到,要把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作为战略性任务,推动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生态、支撑体系。目前全省已建成135家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38家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639个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3292家省星级上云企业,23家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其中,苏州工业园区、苏州相城区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图源: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早在2018年,浙江便率先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全省累计认定未来工厂32家,建设行业产业大脑88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85家,获批共建工业互联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数字化指数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今年,安徽各地工业互联网建设工作也如火如荼开展:合肥发布《合肥市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聚焦平台建设、“智改数转”、服务商培育、场景应用、安全保障等出台十条奖补举措;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认定,打造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完成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线上智能化诊断;安庆以工业机器人应用发展为抓手,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相关项目,持续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
马鞍山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界面(图源: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皖事通办)
此外,在数字人才培育方面,长三角也在形成新的合作亮点。比如,为提升制造业从业者的数字技能,上海与苏州于今年6月启动长三角数字人才双创实训中心,面向数字创意文化、数字时尚商业、数字体验旅游、数字设计服务四大行业人才,依托家门口的人社服务站、双创直通车、品牌培训班、融资对接站等四类平台,为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人才动能。
长三角数字人才双创实训中心启动仪式(图源:上观新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长三角在5G网络、算力设施等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上海于今年3月启动了5G应用“海上扬帆”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将上海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5G应用创新发展高地、5G发展引领区和示范区;
江苏印发《江苏省5G应用“领航”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从三大任务三项支撑、十四个应用主导方向、四个保障措施,致力于全面推动江苏5G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先于2019年颁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超前布局建设5G网络及关键基础设施;
安徽近年来连续出台《支持5G发展若干政策》《安徽省5G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2年)》《加快推进5G场景应用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文件,计划建成全省5G场景应用示范推广体系并初步实现5G技术在重点行业的批量应用。
江苏徐州自主研发并试点建设的首座5G基站与电力一体化铁塔 (图源:今日徐州)
同时,今年3月,三省一市经(工)信部门联合发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信息化专题组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共建新一代泛在融合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包括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进三角北斗一体化合作及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应用等。
此外,长三角一些重点区域也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比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提到要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内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超前布局、协同发展,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与综合应用,推进IPv6等新技术规模化部署。
截至2022年6月底,长三角已累计建成5G基站43万个,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其中,上海全市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51716个,5G基站年均增速超过65%,5G基站密度达到8.2个/平方公里,全国排名第1;江苏新建成开通5G基站约1万个, 累计开通5G基站14.0万个,全国排名第2;浙江共建成开通12.16万个5G基站,并承接2.5亿平方米面积的5G室内覆盖任务,率先实现了乡镇全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
与此同时,沪苏浙皖还加快了布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的脚步。自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同意长三角地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以来,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8大节点中的重要一环,长三角枢纽将规划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和芜湖数据中心集群。
其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为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芜湖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为芜湖市鸠江区、弋江区、无为市。通过两个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抓紧优化算力布局,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实时性算力需求,引导温冷业务向西部迁移,构建长三角地区算力资源“一体协同、辐射全域”的发展格局。
同时,为推动国家算力枢纽长三角节点建设,沪苏浙皖齐心发力,上海超算中心、无锡超算中心、昆山超算中心、乌镇之光(桐乡)超算中心及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等一批长三角“最强大脑”多点开花。
数字新样板:打造数字化转型合作示范标杆
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是数字化创新、转型、发展的典范,将发挥联动效应,集聚产业创新集群,为周边城市带来新的增长动能。聚焦数字化示范区样板建设,长三角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松江构建“数智G60长廊”,点亮长三角数字发展“新光带”。位于上海西南门户的松江G60科创云廊不仅是上海科创的“网红地标”,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光带”。自2016年启动建设以来,这条“数智G60长廊”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要线,串联起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和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九地,打破了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的跨区域信息壁垒,并集聚起120余家工业互联网领域重点企业,服务覆盖全国12个省市,赋能企业超过30万家,连接装备超过380万台。2021年,G60科创云廊成功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一跃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成为长三角数字企业创新的热土。
松江G60科创云廊(图源:视觉中国)
青浦启动“长三角数字干线”,打造万亿级数字经济带。在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正式发布的《长三角数字干线发展规划纲要》中,“长三角数字干线”被正式确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这条发端于青浦区、沿G50主干廊道建设、以数字经济为本源形成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未来将与沿线长三角城市开展紧密合作,形成一条万亿级规模的数字经济带,通过积极打造经济数字化的“引力场”、生活数字化的“全息场”、治理数字化的“网络场”、生态数字化的“试验场”,从中心到外围分为“数字天元”“数字三体”“数字星座”“数字星云”四层,加快打破长三角地区数字壁垒及跨区域数据异议核实与处理,实现国内数据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际国内数据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长三角数字干线(图源:“绿色青浦”公众号)
虹桥数字贸易港集聚长三角数智增长动能。为聚焦数字经济新业态,抢占全球数字贸易制高点,2020年5月,虹桥商务区全球数字贸易港开港。截至目前,依托虹桥商务区总部经济优势,顺应数字经济产业集聚态势,全球数字贸易港已经形成数字贸易尤其是数字服务贸易的长三角产业生态圈,打造和引进了长三角电商中心、长三角国际数字贸易促进中心、阿里智慧产业园、德必人工智能中心等一批数字贸易承载平台与数字跨国公司,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重要增长点。在未来,数贸港将持续深化自身核心功能,加快推进建设联通全球的数字贸易枢纽,深度扶持壮大携程、美团、CDP集团、广联达等数字贸易总部,支持培育小i机器人、驴妈妈、斑马、乐钻、灿星文化等行业头部企业,发挥总部、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带动效应。
虹桥商务区虹桥数字贸易港(图源:“上海长宁”腾讯号)
数字新平台:提升跨区域办事服务新体验
长三角户口迁移不再两地跑,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无需材料......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的上线迭代与推广,不仅优化了三省一市政务服务水平,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还极大便利了长三角企业和长三角人的工作与生活。
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界面(图源:网络)
“一网通办”平台建设,离不开三省一市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上海市委、市政府将长三角“一网通办”列入民心工程全力推进并于今年起草《2022年上海市全面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工作要点》;
江苏将“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改革举措纳入政府规章《江苏省公共数据管理办法》中并在《江苏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中明确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
浙江印发《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加快推进‘全域通办’‘跨省通办’”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任务;
安徽省委连续两年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长三角“一网通办”工作,印发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截至2022年8月,沪苏浙皖凭借数据支撑和信息共享,不断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累计共享交换平台及数据4.3亿次,共推出138项跨省通办服务,累计全程网办办件超543.8万件,实现了各类政务服务资源在流动中推动效率最大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同时,“一网通办”的场景应用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中不断丰富:通过支付宝双离线二维码等数字技术,实现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一码通行;通过建立电子证照业务和技术共享互认机制,实现37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通过推进信息系统上云及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实现异地就医备案结算及27个城市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在线办理;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成立长三角司法连,推动长三角司法一体化......
今年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网通办”工作交流暨成果发布会,更有全国首创的首张政务服务地图正式发布,并在“浙里办”“智慧吴江”和“随申办”同步上线。可实现青吴嘉三地57个线下办事大厅、215个综合自助终端、49个政银合作网点“一图尽览、一键预约”,让长三角人切实体验到“跨越无感”。